根据2018年8月31日海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和文件精神,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阶段,旅游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响应学校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的号召,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党委临时负责人曾亮、临时行政负责人黄学彬,还有邢斯闻、王吉花老师等一行于2018年10月22日上午到我校帮扶点保国村开展文化旅游扶贫调研。
旅游学院扶贫调研组在保国村驻村第一书记吕能标、保国村两委干部和陈川平老师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保国村的学校建设、交通道路、村委会服务中心、村级康乐中心、文化休闲广场、保国村瀑布、特色农产品生产等旅游配套设施和自然资源,深入了解村风、民风、民俗、民情等实际情况,着重对保国村的民俗风情、民房建筑、自然景点和民间特产等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向农户询问了致贫原因、具体发展愿望以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思考保国村目前发展所遇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兴办乡村游已成为贫困山村脱贫的普遍模式,要如何避免都是青山、绿水、农家乐这种类同的单一模式呢?通过调研,结合保国村目前经济及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调研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
第一,整合资源,结合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保国村位于五指山市西南部,是黎族聚居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700毫米,适合多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林下经济、庭院经济” 等特色经济。如利用当地土壤条件种植优质树仔菜、龙眼等蔬果。为解决林果树所需的肥料,利用庭院宅基地及空闲地,实行长短相宜,种养结合,兴办养猪场,散养鸡牛羊,再将畜牧粪铲到果树底下,形成“果—牧”的生态模式。发展集“特色蔬果供销、生态休闲观赏、度假游览采摘”于一体的特色经济。
第二,利用自然景观,开发回归自然的户外拓展游。户外拓展游是体验性极强的旅游方式,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体验一个个富有趣味性、刺激性的项目,达到身与心的双重放松。保国村目前的交通基础欠佳,但该村民俗民风纯朴,多处山水风光景色怡人,狭长的河道两岸山峦叠翠,清溪瀑布,渊潭碧绿,石峰耸立,万木峥嵘,是徒步、溯溪、泡水、露营烧烤、摄影的好去处,非常适合户外拓展游。前期宜发挥乡村自驾游小、快、灵的特点,利用保国村的奇山异水、原始森林,开发徒步、登山、森林浴、溯溪、泡水、赏瀑布、垂钓、露营等户外拓展旅游项目。
第三,科学谋划乡村旅游扶贫,提高精准扶贫效率。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和一般的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保国村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开发修建栈道、民宿(农家乐)、茅草屋、凉亭等休闲设施,适时启动滨水休闲带、农家乐休闲区、五彩田园农耕区、山林漫步区等工程建设,开发水上乐园、观光农业、野外烧烤、民宿度假等产品项目,常态化举办篝火晚会、夜间节目表演、对歌会等娱乐活动,充分考虑观赏、休闲、娱乐等多元需求,让游客能够在这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或者轻松愉快地采购本地特色农产品。以旅游带动消费,不做掠夺式开发,始终做到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使得村民有事做有钱赚而留在乡村,实现旅游扶贫与消费扶贫的高度融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第四,加强教育培训力度,确保扶贫工作规范有效。抓好教育培训是专项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稳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举,也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开展扶贫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坚持贴近实际,用活载体,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如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宣传营销,依托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等宣传,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第五,自驾车后备箱代销农副产品。旅游学院扶贫调研组完成实地考察调研后,调研组充分利用自驾车的后备箱空间优势,通过我校教师微信群自发组织了一次购买保国村农户集体种植的蔬菜和家禽产品的活动,无偿进行运输并承担货物分发工作,这次开展的购物消费活动,得到我校教师和家属的热烈支持,在农产品运送到校后的短短40分钟内就被热心的教师们“一抢而空”,帮助保国村农户销售一批土鸡、鸭和贫困户集体种植的各类白菜。鼓励我校教职工自驾车前往保国村游玩,并充分利用自驾车后备箱运输保国村村民农副产品回校代销,积少成多,打造“后备箱代销扶贫模式”。
相关附件: |